即便已經過了1/4個世紀,普里奧哈五位葡萄酒教父的故事,至今仍舊是被最多人傳頌和讚揚的葡萄酒傳奇。這個產區的發展與酒風,就從他們開始。
普里奧拉(Priorat)位於西班牙東北角的加泰隆尼亞(Cataluña)省。這裡如今是與利奧哈(Rioja)齊名,並列西班牙唯二的最高法定產區(DOCa)。釀酒面積不大的普里奧拉,無論是葡萄酒價格或地價,都躍居全西班牙最高之一。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區區25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乏人問津的荒煙蔓草之地。
潛力產區幾近凋零
早在羅馬時期便開始釀酒的普里奧哈,是西班牙主要釀酒區之一,全盛時期的種植面積可達5,000公頃,放眼望去全是耕作中的葡萄園。然而,隨著19世紀中期的根瘤蚜蟲菌(Phylloxera)和西班牙內戰(1936~1975),產區被折騰地一片貧脊,當地年輕人無力重整家園,為求生計,只好紛紛離開至鄰近的加泰隆尼亞省會巴塞隆納,尋找更多工作機會。
普里奧拉雖然鄰近地中海,但全區雨量少,全年僅380~400mm的雨量,且多為陡坡,日照時間一年甚至長達400小時,要比陰涼潮濕的布根地(Bourgogne)或波爾多(Bordeaux)多出了好幾倍,也難怪釀出的酒多半濃郁而飽滿,並帶有厚實的酒體。這裡主要的品種是格納希(Garnacha)和卡利濃(Cariñena,當地常稱為Samso);兩者過去都被當成是劣等黑葡萄品種,以葡萄來賣,一公斤要不了幾角歐元,即便被釀成葡萄酒,也只被當作次級桶裝酒賤售。在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之下,當地酒農多半無力繼續經營,只能放任園中的老藤葡萄凋零。直到25前年,普里奧拉才終於遇見它的伯樂,René Barbier。
五人小組成形
來自釀酒世家的René Barbier,家族原本來自法國南隆河(Rhône)的吉恭達斯(Gigondas)產區。他帶著在法國釀酒的熱誠與經驗,來到利奧哈的Palacios Remondo酒莊工作,因此認識了同樣具有葡萄酒背景的Alvaro Palacios。有一回,因工作經過普里奧拉,Barbier無意間發現當地獨特的Llicorella頁岩,和眼前似曾相似的優質風土環境,開始醞釀起復興該產區釀酒事業的想法。1989年,他正式發起後來被稱之為普里奧拉新浪潮的釀酒計畫。
除了原本已經有釀酒背景的Palacios,Barbier還找來好友Josep Lluís Pérez、吉他手Carles Pastrana與Daphne Glorian一同加入,來到當時被遺忘的普里奧拉產區,釀造高品質葡萄酒。Josep Lluís Pérez原是教導葡萄種植的生物老師,喜歡研究土壤、葡萄栽種和釀造,因Barbier積極遊說,而加入這個具歷史性意義的普里奧哈新浪潮之旅。Carles Pastrana是當地的吉他歌手,也是忠實的西班牙濃郁紅酒愛好者,但在加入這個計畫之前,沒有釀酒經驗。五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非西班牙人,是來自瑞士的Daphne Glorian。原本是葡萄酒進口商的她,到西班牙拜訪朋友,卻意外深受這個前瞻性計畫的吸引,最終也成為五人小組之一。
優質酒站上國際舞台
剛開始,五人只在周末見面,聚集於普里奧哈的小村Gratallops研究釀酒。他們以深受法國釀酒風格的新式釀法,釀造當地的老藤格那希和卡利濃,混釀發酵後再進法國橡木桶中陳年。葡萄來自於五人的葡萄園,因此釀成的酒也平均分配。五塊葡萄園(法文葡萄園為Clos)分別是René Barbier的Clos Mogador、Alvaro Palacios的Clos Dofi、Josep Lluís Pérez的Clos Martinet、Carles Pastrana的Clos de l’Obac,與Daphne Glorian的Clos Erasmus。
合作不用幾年,酒款便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不但被評為全西班牙最優秀的葡萄酒,還因為復興古老產區,而成為當時的媒體焦點。1992年,五人正式回到自己的酒莊獨立釀酒,其成果之優秀,更讓西班牙政府於2001年提升產區提升為最高法定產區DOCa。這段故事被廣為流傳,成為當地佳話。如今,台灣也已經可以看到其中四家精彩酒莊的美釀。
Barbier大師的繁複釀酒工藝
五人為首的René Barbier,釀酒背景非同小可。他早年分別於布根地和波爾多的多家酒莊學習釀酒,也曾赴法國白酒天堂阿爾薩斯(Alsace)學習。在來到普里奧拉之前,他已經是經驗豐富、眼光神準的葡萄酒人,更是Alvaro Palacios的釀酒老師。
普里奧拉和其他四人闖出名號之後,Barbier開始以Clos Mogador為名,釀造帶有他獨一無二風格的紅、白酒。他傾向以多種不同的葡萄品種調配紅、白酒,酒莊只有三款,全都極限量生產;同名紅酒是以格那希、卡利濃、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與希哈(Syrah)釀成,另一款後來才新增的單一園酒款Manyetes,則以當地原生老藤格那希的卡利濃釀造。然後還有一支口感絕妙、複雜至極的Nelin白酒,據說是為了El Bulli菜色構思的白酒,使用了較不常見的白格那希(Garnacha Blanca)、馬卡貝歐(Macabeo),與南法隆河常用的維歐尼耶(Viognier)、胡姍(Roussane)與馬姍(Marssane)等風味濃郁,還挺不好種植或釀造的品種。
Barbier習慣將每個葡萄園的不同品種分開採收,並使用大量的橡木桶分別發酵與釀造。在用桶方面,他同時使用不同容量的橡木桶,以達到多種氧化效果,或受橡木桶影響的酒風。大量分開小批次釀造的過程,雖然繁複,卻讓Barbier擁有種類非常多的桶裝基酒可用做調配。他是調配葡萄酒的大師,就連Robert Parker曾說,要看西班牙能釀出多麼優秀的頂級佳釀?「看Clos Mogador就知道了!只有極少數的酒莊,能釀到這種程度!」
品嘗Mogador酒莊的酒款,不難看出他深受法國影響釀酒風格。許多人堅持,西班牙酒就要有西班牙的味道,但Barbier的酒,大概不像西班牙也非法國,而是屬於大師特有的絕美風味。撇開忠於風土的死板想法,Clos Mogador的酒,肯定是你從未嘗過的華美奇釀!
與產區劃上等號的Alvaro Palacios
被尊稱為「西班牙葡萄酒教父」的Alvaro Palacios,也曾周遊列國,在不同的國家學習釀酒;他曾於法國知名列級酒莊Petrus學習釀酒技術,也在父親位於利奧哈的酒莊Palacios Remondo工作過。跟著Barbier來到普里奧拉並一炮而紅之後,Palacios回到自己的葡萄園,以極低產量的老葡萄樹,加上全新法國橡木桶與先進釀酒技術,釀出令世界驚豔的單一園頂級酒款L’Ermita,並連年入選《Wine Spectator》百大名酒,是西班牙國寶級明星釀酒師。
始於1993年的L’Ermita,混合了格納希、卡本內蘇維濃與卡利濃,於全新法國橡木桶中陳年20個月,未過濾裝瓶而成。這支或許可以說是目前西班牙最有個性也最高昂的酒款,其受歡迎的程度和國際價格,常直逼法國五大酒莊的名酒。但傑出的成績不僅止於此。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普里奧拉其實也有親民可口的一面,Palacios率先釀造了討喜可口的Carmins,和強調村莊風土的Gratallops,每一支都相當可口誘人,並展現了完全不同的普里奧拉。也難怪Palacios的大名,幾乎要與產區劃上等號。
兼具優雅和驚人魅力的Martinet
「如果是矇瓶試飲,這款1992年的Clos Martinet我可能會猜成波爾多玻美侯(Pomerol)產區的1990年老酒。現在正是美妙的適飲期。入口柔順,不過仍有潛伏單寧,真是款美妙的葡萄酒。」這是英國權威酒評Jancis Robinson品嘗Martinet的感想。而這還只是Martinet的第一個年分。
五人之中最有學者模樣的Josep Lluís Pérez,原本是名葡萄酒學校的生物老師。他喜歡研究土壤、葡萄栽種與釀造,但從沒想過自己釀的酒,也可以成為全西班牙之最。將酒莊名為Mas Martinet之後,他致力於釀造以能夠反映風土的親民酒款。除了仍舊帶有法國風味的Clos Martinet,酒莊另有風味相當迷人的單一園紅酒Els Escurçons。Els Escurçons釀自帶有礦物風味的黑色板岩葡萄園;100%老藤格那希加上高海拔與低人工干涉,讓這支酒展現令人陶醉地優雅風味。
酒莊如今交給才華洋溢的女兒Sara管理。年紀輕輕,卻已經釀出多款美酒而頗負盛名的她,不但順利接起經營釀酒之大樑,更和老公(René Barbier的大兒子)再創新品,讓父親得以享受退休時光,並回到實驗室中,繼續研究風土與美釀。
剛柔並濟的Clos I Terrasses
你以為五人小組中唯一一位女性釀酒師所釀出的酒款,會是最纖細而女性化的一支?喝過了Clos Erasmus之後,大概所有人都會徹底改觀。這支酒體宏大而氣勢磅礡的粗曠紅酒,雖然有層次、有深度,也傳遞出普里奧拉天生的優雅礦物味,卻一點也稱不上是小家碧玉的纖細酒款,而是濃郁、集中,餘韻濃長的老藤精華。
分家後將酒莊取名為Clos I Terrasses的Daphne Glorian,為尊重環境,開始以自然動力法(Biodynamism)耕種,每年僅釀製兩支酒,一為Clos Erasmus,一為風格較為柔美可口的Laurel。產量較Erasmus高一些的Laurel,是近年才有的新系列,使用較年輕的葡萄和較少新桶培養,要價只有前者的1/5,可以說是Erasmus的年輕版,大概也可以稱得上是普里奧拉所最柔美的表現之一。
今年適逢普里奧拉新浪潮的25周年,Alvaro Palasios日前受邀訪台時,也興奮地表示五人即將再度聚首,交換多年來的釀酒心得。在此同時,教父們的下一代,也都開始積極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另一段迷人的故事,已經展開,他們是否能和父執輩相同,以傑出的表現震撼葡萄酒歷史,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刊於《La Vie Lux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