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廚房裡都會擺一些不是必需,但沒有卻食之無味的配角。它們充其量是油鹽醬醋茶,提味用的小小確幸,卻不是非買不可的必需品。這些是什麼都可以沾的蕃茄醬、特定時間要沖泡的茶葉、為牛排加分的優質海鹽與奶油,或是炒菜、下麵時,能夠提味的豆瓣醬。因為是為陪襯用的角色,這些食材多半不需要太昂貴。像是我家冰箱裡的那盤卡門貝爾軟質起司,可以佐餐,也可以單吃解饞,最好的是能夠搭酒當小菜;一盤不超過NT$ 250,用不著多麼高檔,常見的市售品牌即可。
類似的優質B咖,還有葡萄酒。
對於許多和我一樣與葡萄酒為伍的人而言,葡萄酒大概就像衣櫥裡那些數不盡的服飾配件,不同場合和天氣狀況,要搭配不同的葡萄酒。六月酷熱的炙夏午後,最好是有杯清爽的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降降溫;冬日夜雨,可以來一杯西班牙普里奧拉(Priorat)的濃郁紅酒,而像現在薄長袖的三月初春,不管做什麼,似乎都可以搭上一點輕巧鮮香的紅酒。
為了搭配各種不同的葡萄酒氣候,一年前的我,終於為家裡添購了一台60瓶入的恆溫小酒櫃,裡頭放得多半不是頂級名酒,而是可以搭配不同場合和心情的葡萄酒。在國外餐廳,侍酒師多半建議上門的食客點一、兩杯搭配特定餐點的佐餐酒,不是為了強調餐廳有多高檔,或酒款有多厲害,而是希望這些佐餐酒能和餐點結合,襯出盤中的肥美可口,同時中和不必要的油膩感,或單吃時過重而不協調的口味。
但說實在的,我時常抓不住餐酒搭配這門深奧學問的精髓,泰半時間也懶得仔細研究。周間下班後的我,和許多疲累的通勤上班族一樣,只想回家放鬆發懶。對我而言,開一瓶可以搭餐、也可以單飲的黑皮諾(Pinot Noir),要比吃上一頓大餐,來得更有療癒效果。酒款不用特別好,如果是法國的布根地(Burgundy),肯定不用喝到動輒台幣兩、三千的一級園(Permier Cru)或特級園(Grand Cru),一般的地區級(Bourgogne)或村莊級(Village),搭配隨意亂煮的晚餐,已經很令人滿足。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覺得標了布根地的酒就比較優秀,不妨也可以留意一些新世界的優質皮諾。有些紐西蘭的黑皮諾,就釀得十分出色,特別是來自中奧塔哥(Central Otago)的緊緻集中風格,或是馬爾堡(Malborough)與懷帕拉谷(Waipara Valley)的細緻淡雅酒款;除此之外,一些加州索諾瑪海岸(Sonoma Coast)等受洋流吹拂而成長的皮諾,也非常細緻可口。
黑皮諾葡萄釀成的紅酒,多半細緻精巧,單寧柔細不咬口,可以搭配的風味料理很多元,即便無法襯托餐點本身,一起下肚時,也不會有太明顯的不協調感。這種酒帶有蘑菇和些許香料氣味的風格,很適合有蘑菇醬料的菜色;恰如其分的紅果香氣與酸度,還可以襯托台灣一般濃郁偏甜的料理。又或是懶惰如我,回到家後只想切些火腿和起司,啃法國麵包沾橄欖油與油醋,湊合成一餐,那黑皮諾也能讓簡單的晚餐,變得有質感得多。
特別寵愛自己五臟廟的我,餐後還喜歡以一點甜食結尾。但每次想到時,都已經懶在沙發上不想出門,更甭提再進廚房操勞。所以家裡的酒櫃也會固定放上一、兩瓶甜酒。酒足飯飽後,換上一杯天然微甜的義大利阿斯提蜜絲嘉(Moscato d’Asti)或較有層次風味的波特(Port),就能讓周間的簡單晚餐,畫下幸福的句點。
這些適合佐餐、也能單飲的B咖葡萄酒,通常不是酒評們會給出高分的酒款。她們也許沒有太多複雜的層次,或沒有每分鐘都幻化出華麗煙花的驚人表現,但這類型的酒款,卻是價格親民的好東西。即便是是喝了許多年的葡萄酒,這種酒在我酒櫃中的比例,還是遠超過那些名貴的頂級酒。
有時候,葡萄酒不需要有太多嚴肅的涵義;單純的品嘗和享受,讓她們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優質配角,也許更能符合這些可口飲料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