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許多房客又愛又恨,能夠在異鄉夜晚中,讓飢餓房客們忘卻節食計畫而獲得小小滿足的迷你吧,是否正逐漸凋零中……
史上第一個迷你吧,是香港希爾頓飯店(Hilton Hong Kong)於1974年所創立。設立當年度,迷你吧便為飯店增加了500%的營收和5%的淨利。要不了多久,裝滿酒水的房內冰箱,便成為全球飯店業的必備設施。然而,希爾頓最近卻開始撤回迷你吧,留下空盪的冰箱,讓房客自行填滿。不只是希爾頓,包括君悅(Grand Hyatt)、喜達屋酒店(Starwood)和萬豪酒店(Marriott)在內的其他國際飯店龍頭,也紛紛跟進。改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房客們不再像過去一樣享受迷你吧了。
旅遊網站Trip Advisor最近公布了一項調查,發現迷你吧成為飯店房客最不在意的設施;只有21%的受訪者認為它有存在的必要,同調查中卻有高達89%的房客,更希望飯店提供免費網路。PKF Hospitality Research調查中心更發現,2007~2012年底,美國飯店的迷你吧營收,竟然大幅降低了28%,只佔全營業額的1%。該公司的資訊調查服務處負責人Robert Mandelbaum將主因之一導向便利商店便宜、方便的即時食物。

天價迷你吧 房客不買單
對於許多無法認同一袋夏威夷豆或一條巧克力吧,動輒要比轉角便利商店貴上三倍的房客而言,飯店房間迷你吧的存在,顯得荒唐至極。泰國的ONYX飯店集團副董Simon Dell表示,「我們不想販售一小包美金要價US$ 8.5(約NT$ 255)的夏威夷豆。這不是我們的客戶想要的。」他認為,移除迷你吧反而能夠為飯店省下一筆開支。「當我們不必每天清點和補充迷你吧裡的零嘴和飲料時,其實省去了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而這便能夠直接反應在房價上。我們也可以因此投注更多成本在房客真正想要的東西,像是網際網路等服務。」
有些飯店則是認為,免費迷你吧才是經營的王道。在香港Ovolo酒店,凡入住的房客都可以享受免費的迷你吧、早餐,甚至店內酒吧O Lounge兩小時的烈酒與葡萄酒免費暢飲。「其實,迷你吧向來是造成客訴的主因之一,」飯店集團Aberdeen分店經理Chum Roa表示,「飯店常為了維持好關係,而自行吸收迷你吧的項目,」不像現在,「免費的迷你吧,代表飯店再也不用再擔心和客戶爭執消費明細。」他甚至期待未來可以完全不要有迷起吧。
不過,在台北最具代表性的重量級飯店君悅飯店,倒是覺得迷你吧無論如何有存在的必要。台北君悅行銷公關部經理李竺祐表示,「迷你吧的存在,不只是為了適時提供消費者簡單的酒水小點,還是君悅身為星級飯店形象的一部分。我無法想像一家星級飯店沒有迷你吧,這不會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擁有853間房間的君悅,在台灣邁入第24年,見證了台灣飯店業的興衰,雖然迷你吧的使用率有下降的趨勢,但不打算為了其他服務而犧牲迷你吧的存在。
在台北西區矗立僅四年多的君品酒店(Palais de Chine),房內也只有付費迷你吧,但每年由此帶來的業績,卻能夠持平,原因是品項收費還算合理。酒店行銷公關部副理謝宜儒表示,飯店的迷你吧每年約可帶來40~50萬的營收,使用量前三名都是便利商店就可以買到的品項。雖然沒有便利商店來得便宜,卻也不至於天價,讓累了一天回到飯店休息的房客,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房內消費,而不用再走去轉角的店家購買。

迷你吧大改造
撇開免費與否,迷你吧也得多點新意,才能更加符合房客的需求。以創意突圍而逆勢成長的台北W Hotel,便是最好的例子。和全世界45家W的迷你吧相同,台北W Hotel的迷你吧稱做「零食百寶箱」(Munchi Box),顧名思義是一個大盒子,但裡頭裝的不只有各式在地食材的小點心,如肉鬆、肉乾、香蕉脆片和蜜汁腰果等,還有實用品或娛樂品,包括螢光棒、魔術方塊、彈性絲襪、腳跟保護貼,甚至有活氧補充瓶與CD。台灣區W Hotel公關總監陳祖平表示,W在台北目前進入第三年,年度總營收約20億左右,雖然只有1%以下的營收來自於零食百寶箱,但相較去年,成長幅度卻有8%之多。「我們不只提供房客吃的選擇,也讓房客有玩的享受。例如,最近賣得最好的就是CD。」


能夠逆勢成長,靠得就是創意。W Hotel去年更和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共同發起Trash Re-design TDC X W TAIPEI計畫,將飯店使用過的廢棄寶特瓶、拖鞋與衛浴用品等塑膠類製品,打造為可再次運用的時尚環保精品,選中的得獎品包括珠寶擺飾台、Lollypop 杯墊,以及最後納入了零食擺寶箱之中的彈珠檯等兼具創意巧思和W精神的實用設計。
其實,迷你吧的去留,端看各家飯店的因應之道。面對現實,便利商店只會愈開愈多家,房客也愈來愈喜歡踏出房門享受飯店lounge bar與餐飲設施,如果沒有更多迎合消費者的新意或合理價格,迷你吧恐怕終究要消失殆盡,或成為另一項無用的飯店設施。
*原刊於《商業週刊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