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莫雷谷地(Maule Valley)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產區,其實不算誇張,在2006年版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中,其實壓根找不到該產區的獨立詞條。要找到它的介紹,得翻到「C」開頭的智利開始搜尋。而莫雷谷地過去在世界葡萄酒世界的地位,大概就這麼微不足道。不過,如果你也愛探索各種多樣化的葡萄酒風格,應該早就知道,並不是明星產區才能釀出好酒。事實上,要是不知道從何下手,購買明星產區的酒,反而蠻常踩到地雷的。
當偏遠產區遇上配角品種……
不說你不知道,但位於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的莫雷,其實是智利最古老、占地也最廣大的產區之一。多虧有太平洋洋流的影響,這裡雖然炎熱而乾燥,但整體而言要比智利大多數產區冷涼許多,也多雲,屬於地中海型氣候,是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與梅洛(Merlot)等波爾多黑葡萄品種的天堂。但如今的莫雷谷地最有名的,既不是卡本內也不是梅洛,而是在智利其他產區都找不到的老藤卡利濃(Carignan)。
莫雷谷地的卡利濃最初於1939年自阿根廷引進。這個源自於西班牙的古老品種,橫跨南歐多國、並擁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卻鮮少被釀酒業者認真對待,所遭受的命運和莫雷谷地本身有些類似。這是因為年輕卡利濃葡萄所釀成的酒,多半不太討喜;它們的酸度高、單寧明顯、顏色深沉、風味也相當濃郁,但嘗來略嫌苦澀,細緻度不足,陳年潛力更不夠優秀。也難怪過去在歐洲,每當酒農要拔除原有葡萄藤重種,卡利濃總是第一個遭殃。
事實上,莫雷谷地的卡利濃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乏人問津,大概也是同一個原因。但殊不知這些葡萄藤,卻因年輕時不討喜,因禍得福,得以在莫雷內陸較乾燥的產區自由生長,成為如今完全不需要人工灌溉的珍貴老藤。老藤葡萄藤根往下紮,吸收了當地沖積土壤的精華與礦物風味,產量雖大幅減少,但每顆葡萄都變得極為濃郁而集中,並帶有當地難能可貴的土壤香氣。老藤卡利濃釀成的酒,褪去了年輕葡萄的衝勁、生澀和不平衡,取而代之的是較為深沉而複雜的多層次面向,酸度與單寧骨架優良,陳年潛力也較佳。也難怪英國權威酒評Jancis Robinson直接於《Wine Grapes》中點名莫雷谷地為新世界釀出最優秀老藤卡利濃的潛力紅酒產區。
老藤新思維
在莫雷,許多老藤卡利濃已經邁入70幾個年頭。年輕時被放任不管的卡利濃,如今已被少數當地釀酒人慧眼相中,發現它們釀成好酒的潛力。這些看好該產區的釀酒業者,為推廣當地的老藤卡利濃,成立了一個名為Vigno(Vignadores de Carignane,直譯「卡利濃酒農」)的合作社。合作社如今有12個酒莊會員,參加的酒莊各自以Vigno為名釀酒,但所有標上Vigno的酒款均需以樹齡至少30年以上的卡利濃葡萄釀造,比例不得少於65%;其他調配品種也需全數來自不經人工灌溉的老藤葡萄。除此之外,Vigno酒款必須陳放至少兩年才能釋出。
成立於1906年的茉蘭朵酒莊(Morandé),便是會員之一。酒莊的2009年Vigno以69%的老藤卡利濃釀成,另調配以26%的希哈(Syrah)和……5%的夏多內(Chardonnay)!特別的是,這三個品種均來自同一塊葡萄園,土質均不同,但樹齡都在60歲以上。採收後先經過冷浸泡、分開釀製,再於中度烘烤的全新美國橡木桶中陳年26個月,始裝瓶釋出。
釀成的酒款品質相當優秀,絲毫不見智利令人詬病的青澀梗味。卡利濃老藤的香氣濃郁而誘人,帶有怡人的花香、紅櫻桃、摩卡咖啡與巧克力等香氣。香氣雖濃,酒體卻不厚重,因為酸度輕盈而明顯,單寧貫穿酒體,質地細緻。希哈為酒款帶來更多鮮美的果味,而夏多內則讓酒款更加優雅而鮮活。
盲品時,這支酒大受好評,業界與非業界的朋友們都感到驚豔。開瓶後半小時,杯中的香氣還不斷變化,愈顯甜美。這是支適合單飲,也能夠搭配濃重肉類料理的高單寧酒款,如牛排、韃靼牛肉、烤羊排,或野味料理等,應該都相當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