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與業界朋友聚會時,聊到了羅亞爾河(Loire)的紅白葡萄酒在臺灣市場如何難以銷售。價格不會特別貴,品種也不特別複雜,為什麼總是衝不出銷售佳績?這可不只是單一進口商所遇到的窘境,而是所有進口羅亞爾河的進口商都得面對的詭異現實。

我們一席人啜飲著杯中可口的白梢楠(Chenin Blanc),怎麼也想不透。有人說產區名稱太難唸,音節太多有「距離感」,但梧雷(Vouvray)才三個音節,遠比布根地(Burgundy)的哲維瑞-香貝丹(Gevrey Chambertin)的六個音節來得簡單,松賽爾(Sancerre)也只有三個音節,絲毫不比波爾多(Bordeaux)的聖愛美濃(St-Emilion)難唸。看來這似乎不是原因。
品種呢?羅亞爾河的法定品種雖然不少,但最主要的紅白品種其實就是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白蘇維濃(Sauvignon Blanc)與白梢楠,一點也不會比布根地或波爾多的品種難記。還是…… 風土過於複雜難理解?羅亞爾河雖然橫跨三個氣候帶,但從內陸到出海口,氣候轉變明顯,酒款風格與使用品種也有明顯的變異,一切都有跡可尋,符合邏輯。相較之下,要學習布根地時,一口氣要背上十多個村莊,其中還一大堆落落長的特級園(Grand Cru)與一級園(Premier Cru)名稱。如果布根地不難,羅亞爾河怎麼會難?又,如果消費者可以接受深奧的布根地,又怎麼會覺得羅亞爾河難以理解呢?

可能的原因都想盡了,可口的酒也一杯接著一杯入口,依舊沒個所以然。歸納所有可能性,我只想得到「名氣」不同。
羅亞爾河向來沒能像波爾多或布根地一樣享有知名聲譽,可能因此少了詢問度、知名度,甚至買氣。但我自己覺得,優質釀酒業者——特別是許多生物動力法(Biodynamism)或自然酒業者所端出的蘇維濃與白梢楠白酒,品質真的不輸其它知名產區,C/P值還高得多。難道我們要一直跟著哄抬酒價高高在上的酒莊,對於品質佳又價格合理的酒莊,卻反而不屑一顧嗎?我們喝的,到底是名氣還是品質?

事實上,臺灣這類詢問度低的酒款其實還真是不少,羅亞爾河是其一,阿爾薩斯(Alsace)是另一個始終被低估的產區。出了法國,類似的情形也不少見。我想,名氣是所有產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如果我們購買葡萄酒的動機是要喝,而非轉售,杯中酒的品質,是不是應該比酒標上的名氣重要呢?
之前看《Debra Meiburg’s Guide to the Taiwan Wine Trade 2016》一書時,看到臺灣飲家買酒多半為了喝,而非請客或轉售投資,較不受「餽贈文化」的影響,因此酒款的品質與有趣程度,遠比名氣重要。我記得當時看到這段時,還自覺以身為臺灣人而感到自豪。希望10年、20年後的臺灣,依舊能夠如此,也希望所有用心釀出的美酒在臺灣都能有一個像樣的舞台可以發光發亮。

2 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