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底子梅洛

我承認,源於波爾多(Bordeaux)的梅洛是我最看不起的黑葡萄品種之一。它軟爛肥厚,總是滿滿的完熟莓果或梅李風味,酒體肥美,卻不見能支撐這肥大身軀的酸度或單寧,像是那些講話軟綿無力,能坐就不站、站了也非要依在旁人身上的軟骨頭女人。更糟的是,每次喝到梅洛時,口中的那一陣膩,還會直接讓我聯想到自己肥胖的身軀!你看這惹人厭的諸多聯想,叫我怎麼喜歡上梅洛?

不過,種植地區遍佈全世界的梅洛,不但因為產量較大,討酒農歡心,其酒款嘗來之順口(沒單寧又低酸度),更相當容易貼近剛接觸葡萄酒的消費者。因此,幾乎每一各產區的商業或非商業大廠都見得到該品種,其中最知名的產區莫過於波爾多右岸、中義托斯卡納(Tuscana),與美國華盛頓州。

merlot_grapes_in_bourg_vineyard_mh1451195734851.jpg
波爾多種植最廣的品種不是卡本內蘇維濃,而是梅洛。

這三者風格完全不同:波爾多右岸的聖愛美濃(Saint-Emilion)與波美侯(Pomerol)多以貴氣逼人的法國橡木桶烘托,或調配以些許卡本內弗朗(Cabernet Franc),增加深度與單寧;托斯卡納則常將梅洛搭配上當地的原生品種山吉歐維榭(Sangiovese),以提供更多酸度骨架與均衡度;來到了日照充足但天候冷的華盛頓州,梅洛則較常一枝獨秀,並走出一番其他產區不常見到的純淨自然風。

不過,最常與梅洛搭檔的品種,當屬它同父異母的兄弟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無論是在波爾多左岸、加州、南非、智利、阿根廷或紐澳地區(我差不多講完世界主要產區的2/3了!),這兩者才是最常見的一對。一方面是因為兩者有血緣關係,本來就是一家親,另一方面是卡本內給單寧骨架,梅洛提供肥滿果味,兩者的搭配確實無與倫比。以前美國人說:「梅洛是無痛的卡本內」(Cabernet without the pain),指的就是兩者最大的不同:單寧。

但無論跟誰搭,梅洛似乎總是要搭上一個單寧或酸度明顯的品種,才「站得起來」,不顯軟趴。至少…… 我之前是這樣以為的。偏偏,最近不斷嚐到一些例外,讓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對於梅洛的偏見是否合理。

wine-923803_960_720上週一,在一次盲飲練習小組裡,我們一次喝到了三款「站得起來」的梅洛。其中最令全場驚訝的,是一款口感艱澀,一度讓大夥兒懷疑有人帶錯了酒的梅洛。一聞到這支酒,我人馬上飛去了西班牙。那股悶悶的酒窖味,像是在充滿灰塵與蜘蛛網的陳舊酒窖中才聞得到的陳腐香氣,菌菇、中藥材、葉香、與各種辛香料的迷人香氣,結合完熟且熱烘烘的果味。

入口後,這支硬底子梅洛開始作用。強勁的單寧與梅洛故有的果味完美交織,像是搭配了卡本內一樣完整的骨肉表現,著實令人感到驚豔。口中香氣四溢,但不只有新鮮黑莓果味,而展現出更深層的摩卡咖啡和辛香料風味;單寧口感既細緻又抓舌,令人難以捉摸。我們一致評以高品質,卻忍不住納悶,這是梅洛嗎?

答案揭曉,酒款是西班牙那瓦拉(Navarra)產區最先、也最擅長釀造梅洛的馬卡納酒莊(Bodegas Viña Magana)的100%梅洛老藤單一品種酒。

這款酒徹底推翻我過去看不起梅洛的想法。雖然它稱不上典型,考試也不太可能會出現,但偶而喝到這類型的酒款,其實有助於打破我們對於特定酒款的偏見。葡萄酒的世界就是這樣奇妙,規則總是很多,例外卻又屢見不鮮,如何在了解規則的制訂,和體會例外的存在,才是學習的重點,也才是葡萄酒美妙有趣之處。

merlot_2

酒莊官網:www.vinamagana.com
台灣進口商:維納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