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報名參加了一個奧地利酒莊的講座。講師是Groszer Wein酒莊的莊主Matthias Krön。人好心善良(或擔心沒人了解奧地利)的他,在開始介紹自家酒款前,幫在場人士仔細複習了一些關於奧地利葡萄酒的概況,甚至提及了不少歷史背景。那些讓大家傻眼,有聽沒有懂的奧匈帝國歷史,就留給維基百科吧!我在facebook裡列出幾項關於奧地利葡萄酒的101件事,希望對於了解奧地利有些微幫助。

不常踩雷的產酒國
會需要先幫大家複習,是因為無論在台灣或其它葡萄酒消費國,奧地利的葡萄酒都較少人討論,看到的機會也不夠頻繁。它既稱不上大宗,也不特別受歡迎,但品質卻普遍優良。從以前到現在,每每品嚐奧國葡萄酒,都是開心收場,即便不曾被酒款感動得痛哭流涕,也沒有過「以後不喝這款酒」的心情。對我而言,這是一個鮮少踩到雷的葡萄酒國家。
不過,相比其它「主流」產酒國,奧地利酒的能見度確實不夠廣。在台灣(也許全世界各地皆然),奧地利葡萄酒最常出沒之處,不是葡萄酒專賣店,而是頂級餐廳。深受許多專業侍酒師青睞的奧酒,風格溫和不搶戲,是許多餐點的良伴:奧地利下游(Niederösterreich)的白酒,清爽高酸,簡單細緻而不繁複;多以大型舊桶陳年的布爾根蘭(Burgenland)紅酒,桶味不濃、單寧不重,其溫潤的個性既可單飲也可佐餐;而諾伊齊得湖區(Neusiedlersee)出名的貴腐甜白酒,則是酸甜兼具、有骨有肉,品質比起經典產區,絲毫不遜色。
過去,對於奧地利酒,我的印象總是停留在清爽多香的綠維特利納(Grüner Veltliner),或當地超市裡四處可見的培育種兹威格(Zweigelt)干紅。但這天下午的品酒會,讓我開了眼界,認識了奧地利風格多元的黑葡萄品種:藍佛朗克(Blaufränkisch)。

下一個新星 藍佛朗克
在德國名為Lemberger的藍佛朗克,歷史悠久,品質早在中世紀前便已獲得肯定。事實上,由於香氣與口感雷同,藍佛朗克過去曾多年被誤認為是博酒萊(Beaujolais)的佳美(Gamay)品種;即便至今,保加利亞人還是稱之為Gamé。
如今,藍佛朗克的地位不只是全奧最重要,更稱得上是全中歐最重要的黑葡萄品種之一,其釀成的酒款類型多元,常見的多有清晰而不尖銳的酸度,酒體適中、香氣輕巧滿載紅莓與辛香料味,單寧與酒色中等,但若種植多下點功夫,也可以釀出單寧強勁、架構緊實、酒體更加飽滿的渾厚干紅。

這天下午品嚐的酒款,正是以藍佛朗克為主的Groszer Wein酒莊。莊主Krön說,奧地利許多釀酒業者們「玩」這品種玩得起勁,因為藍佛朗克風格不受限,依照不同的釀法與種法,可以創造出許多不同風格與場合的酒款。而我們當天下午品嚐的四款單一品種酒,便徹底驗證了這個道理。
四款100%藍佛朗克干紅都是2012年,也全來自布爾根蘭的艾森堡(Eisenberg)產區,產區、品種、年份、酒莊都一樣,但風格還真的相當迥異。第一款大概最像佳美,輕巧淺淡,直接而易飲,多是香料與草莓、覆盆子等香氣。名為Vom Riegl的第二款,開始有些層次,顏色呈石榴紅,貌似未過濾;新鮮果味之餘,展現出更多辛香料、野味與煙塵味,愈喝愈迷人,一副老派歐洲酒的模樣。

接著兩款來到單一園系列,分別種在名為Saybritz與Szapary的地塊;前者土質較多深棕土壤與板岩,後者則全是板岩。相較於前兩支,這兩款單一園的藍佛朗克干紅屬於重量級版本:酒體較重,香氣、口感風味與餘韻全面放大,唯Saybritz嘗來更多肉與野味,而Szapary的礦物味與花香更明顯。四款品嚐下來,結論很清楚,藍佛朗克的風格多元,品質與潛力搞不好也將開始邁向巔峰。
品飲酒款前,Krön邀請我們好好注意這個品種未來的動向,他稱藍佛朗克為「下一個新星」(the next big one),一方面是因為奧地利人本身對於這品種的熱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受氣候暖化影響,奧國過去20年來種植黑葡萄的比例開始逐漸往上揚。而還有什麼比喜熱的原生品種,更適合未來的奧地利呢?
後記:
酒莊這天其實特別準備了薑汁豬肉、滷味與鹽酥蝦等多種台灣常見的小點,一人一小碟,希望能讓在場的大家分別搭配不同酒款。對於哪款酒該配哪道菜,大家意見有些分歧,但都有一個共識,要不是台灣小吃太「親酒」,就是奧地利酒真的很好搭餐!整場散去,酒盡了,碟子也空了,我想結論應該也呼之欲出了。有機會的話,歡迎自己試試看囉!
*酒莊官網:www.groszerwein.at
*台灣進口商:艾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