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nter品醇客》葡萄美酒夜光杯

如果派對用的透明塑膠杯、辦公桌上的萬用馬克杯,以及盛裝葡萄酒的專門酒杯,對你而言,沒有太大的不同,那你大概不是個愛酒的人。葡萄酒愛好者都知道,酒杯的存在早已不再是為了承載酒液,而是為了表現瓊漿玉液。同樣的葡萄酒倒進不同的酒杯,得到的品飲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只是頂極酒值得以高質感的酒杯襯托,即飲的廉價餐酒更需要能夠充分表達葡萄酒個性的酒杯。

wine glasses

功能性酒杯緣起

如同波爾多(Bordeaux)酒有波爾多杯、布根地(Burgundy)酒有布根地杯、香檳又另有高雅的香檳杯,各類型酒杯的存在皆有其目的。這對已經熟悉葡萄酒的人來說,似乎理所當然得很,不過要50多年前的人相信不同的酒杯會讓酒有明顯不同的口感,又甚至葡萄酒杯可以用葡萄品種來分類,似乎如同哥倫布當年大膽斷言「地球是圓的」一般,既荒謬又難以置信。

美國葡萄酒作家Matt Kramer曾於《葡萄酒好喝的秘密》(Making Sense of Wine)中提到,功能性酒杯的緣起主要來自於工業革命時玻璃製造技術的改進,以及因工業革命而大量崛起的中產階級。工業革命之前,沒有人會問:「這只酒杯拿來喝白酒適合嗎?」然而,到了18世紀,餐桌上擺放一種以上的葡萄酒杯,已經是上流社會的鐵律。

即至19世紀時,酒杯「正確性」的觀念──即特定的酒該以特定酒杯飲用,也已廣泛被社會人士接受。只是在當時,禮儀的「正確」似乎遠超過感官的「合宜」。例如,當時的人普遍以杯口寬廣、杯身淺的碟型杯飲用香檳,卻無視於杯身寬廣的杯口與淺薄的杯身會令香檳的氣泡快速散去。直到1958年,奧地利大廠Riedel推出Sommeliers Burgundy Grand Cru──第一只以忠實反映葡萄酒為目的的功能性酒杯,酒杯的世界才從此改觀。

Riedel.jpg
Sommelier Burgundy Grand Cru杯。(圖:Riedel)

帶動潮流的創始老牌

這只功能性酒杯可以追溯到50年前奧地利Riedel家族的第九代傳人Claus J. Riedel。他在一次宴會上無意拿錯別人的杯子,赫然發現不同的杯子會帶來不同的品飲經驗,因而開始研究起酒杯對於葡萄酒香氣與口感的影響。研究初期,因團隊對於什麼酒該搭配什麼形狀的杯子,完全沒有概念,因此杯子的創造來自於憑空想像許多不同的形狀。每次品評,再逐漸刪去或新增不同形狀的杯子。如同Riedel亞太地區的經理Yun於訪談中解釋道:「品酒很主觀,依一個人的喜好或口感來決定酒或酒杯,都有失公正。這也就是為什麼Riedel的選杯是由一整個workshop嚴格地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篩選(稱之為Try and Error)而來。」

cropped-screen-shot-2015-12-03-at-16-47-52.png
圖:Riedel

一般愛酒人士大概都知道香氣細緻精巧的黑皮諾(Pinot Noir)需要漏斗狀的杯身以凝聚香氣;而較受台灣市場歡迎的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則適合能夠完全展現其濃郁黑莓果香氣的長廣杯身。不過,Riedel家族更深入地探討了杯子與口感的密切關係,如製作杯子時繞杯口一圈未收邊的rolled rim,一般會令口中的葡萄酒顯得較酸澀。因此不管是機械製或手工吹製,Riedel的杯口都和杯壁一樣薄,以避免酒液流動至口腔內感測酸度的兩頰。除此之外,杯身與杯口也會影響到酒液的流動速度與進入口中的位置。一般來說,較寬的杯口也容易讓酒液進入兩頰,杯身(杯肚)較平緩,酒液進入口中的速度則較緩慢。

1973年,在義大利侍酒師協會(Association of Italian Sommeliers)共同協助之下,Riedel推出Sommeliers系列,將Riedel提出不同產區、品種的葡萄酒,需要精心設計不同杯型,才能表現好酒的革命性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致。不管相信與否,Riedel的Sommilier系列大受歡迎。

Baccarat wine glasses
圖:Chateau Baccarat

後起之秀 不可小覷

自功能性酒杯開始的推出,一杯走天下的日子已逐漸消逝。更多國際水晶玻璃大廠也紛紛鬥麗爭妍地推出一只接著一只的酒杯,標榜以特定的葡萄品種或特定區域為主,如Baccarat、L’Espirit du Vin、Zwiesel Kristallglas AG、Ravenscroft、與2004年被Riedel集團收購的Spiegelau。其中頗受台灣市場歡迎的莫過於德國大廠Zwiesel Kristallglas AG。雖然不如Riedel一般具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旗下的機械製水晶品牌Schott Zwiesel則因其種類繁多、價格合理、易清洗又不易碎裂等原因,大受五星級飯店業者與餐廳通路的喜愛,甚至還曾被7-11選為集點贈品。Schott Zwiesel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獨家專利Tritan的高純度的水晶玻璃。這種水晶較耐洗、較有光澤,和傳統水晶玻璃相比也更為堅韌,遭到撞擊也不容易碎裂。近幾年來大規模佔據國內外專業葡萄酒品評舞台的品牌,還有強調功能性、並獲得眾多侍酒師與專業酒評家背書的Chef & Sommelier(即C&S)。

C&S
圖:Chef & Sommelier

回歸初衷

無論市面上有多少功能性酒杯繼續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杯子使用的「正確」與否,其實是無可定論的。正因每個人的味蕾都不同,品嘗同一杯葡萄酒所接收的香氣與口感自然大有不同。功能性酒杯也好,設計感酒杯也行,都只是為了增進品酒的愉悅經驗。因為在這個極為私密且主觀的品酒世界中,哪種酒該用哪種酒杯,應該回歸到品評人自身,而不是專家或權威。下一次和朋友聚餐喝酒,不妨多帶幾個不同的杯子,自己辦一個實驗品杯會,相信會為聚會帶來更多樂趣。

*原刊於《Decanter品醇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